COVID-19疫情爆發的頭兩年,台灣的防疫措施獲得國際社會的高度評價,指揮的陳時中至今在全台灣仍備受肯定,然而,台北市在政治意識上與其他縣市有很大不同。
」 選舉前蔡英文在拉票過程中表示,如果選舉結果不好,國際間會猜問「台灣人民是不是改變主意了」,結果此言在網路輿論引發反彈。其中最受關注的是,六都(直轄市)市長,以及13縣3市的縣市長,共22個職位。

」 蔡英文還表示,在民意前政黨是渺小的,政治人物是渺小的,「民進黨不是沒有挫敗過、不是沒有跌倒過,我們深刻檢討,人民對我們期待越高、我們就要做得越好。最終結果是藍勝綠敗,民進黨從七席縮減到五席。「民進黨已經運用抗中保台牌贏得2014至2016兩場(『太陽花運動』之後的)選舉,以及2020總統大選,在缺乏更多重大外部事件刺激的情形下, 這張牌再而衰三而竭。國民黨雖然維持14席不變,但奪回最重要的台北市長,且兩位無黨籍拿下的苗栗縣和金門縣,被認為偏向國民黨。身兼黨主席的蔡英文宣布辭去黨主席。
2005年,其父親蔣孝嚴以「認祖歸宗」為由改姓蔣,蔣萬安亦隨父親改姓。擊敗陳時中的蔣萬安原名章萬安,1978年出生於台北市。中國最早爆發疫情,武漢是第一個全城封控的大城市,時間長達兩個多月,民眾默默忍受了。
當局對疫情處置的反反覆覆,將民眾像小白鼠一樣隨意關起來,終於使他們失去耐心。雖然這些抗議此時爆發看似有些突然,然而如果從一個大的時空背景,特別是習上台10年來的所作所為看,它們的發生又幾乎是一種必然,遲早會來。今(2022)年4月,上海全城封控了三個月,民眾還是默默地忍受了。也許短期這會削弱社會抗爭的基礎,但長期來看,這樣做不但不能壓制人們的不滿和反抗,反而會催生大眾的政治意識,隨著國家控制能力的走弱,從而激發大眾的抗爭意識和行動。
「清零」讓民眾忍無可忍 上述抗議的一個共同背景是人們無法忍受當局的清零政策。一直有許多人擔憂習讓中國重回文革,但以他一人之力其實是做不到的。

在中共開完二十大、習近平三連任不久,即爆發民眾和學生的抗議,會對中國的政局和習的權力產生何種影響和衝擊,乃至出現一輪「新時代」的類似六四那樣的社會運動的可能性如何?值得注意和探究。中國畢竟不是北韓,改革開放讓多數中國人有了比較和鑑別,由此結成的利益結構不是習能夠撼動的。民眾只是在當局的高壓下暫時把它隱藏起來,一遇到合適的土壤和時機,會重新激發起他們對自由和公民權的追求。首先是美中對抗使中國的發展環境變得空前嚴峻,中國經濟的衰退很大程度上受制於美國在地緣政治和科技方面對中國的打壓與圍堵,疫情的封控又進一步加劇了這種狀況。
何況閉關鎖國對中共和習自己也不利,除非他能把私有制消滅。尤其是今年,經濟持續嚴重下滑,出現大面積的企業倒閉和失業潮,民眾的生活水準和生活品質急劇下降。對當局而言,這無疑是一顆「定時炸彈」,必須嚴防死守,不讓它引爆。分析中國的人口結構,目前作為社會主體的70、80、90後,他們不像其父輩那樣對貧困有深刻體會,能夠耐貧,當個人和家庭的生活水準因經濟不景氣和疫情要過苦日子,時間長了,他們不太可能適應這種狀況,會驅使他們走向街頭表達抗議。
原因在於,習上台後,雖注重在分配上補短板,用真金白銀搞扶貧,但也使得當局必須加強徵稅的抽取能力,而徵稅抽取能力的增強又造成當局和工商階層的矛盾激化,企業家們紛紛躺平,導致經濟進一步衰退。這次在上海、北京、南京和成都等地的抗議,從發布的影片看,規模普遍不大,抗議者人數在數百到上千之間。

因為在清零之下,每個人都會是下一個受害者,即使對體制內的官員亦如此,尤其是處於防疫一線的官員和工作人員,他們疲於奔命,苦不堪言,早就對這種防疫方式不耐煩。中國社會的「定時炸彈」 中國外部環境的迅速惡化、習強行開啟第三任期,特別是清零,正給社會抗議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時機,並將孕育著一場社會變革運動。
疫情三年,當局採取的動態清零,由於可以隨意剝奪民眾的自由和權利,造成人道災難數不勝數。其後,天津、西安、深圳等也都程度不等地進行過封控,民眾也默默地忍受了。文:鄧聿文(政治評論員、獨立學者、中國戰略分析智庫研究員兼中國戰略分析雜誌共同主編) 中國多個大城市爆發了大學生和民眾的抗議,上海的抗議者還喊出了習近平和共產黨下台的口號,這在嚴厲控制遊行的中國相當罕見。儘管如此,由於習上台後對社會反抗力量採取嚴厲的高壓政策,同時強化公共支付和精準扶貧收買底層民心,幾乎難以看到社會的公開抗議,因此此次發生的抗議才具有價值。可重回文革的擔憂表明社會相當多的人對習的路線、政策和理念的不滿,他們一直在抵制習開歷史倒車的行為。大家都想改變,但受制於習近平的不放棄,只得強忍。
無論在江時期還是胡時期,都爆發過人數達數萬、甚至十幾萬的群體抗爭,抗爭者還搗毀了地方政府,當局用武警才把它們鎮壓下去。可當局的「拆彈」方式是全面強化中共的一元化領導,加強對社會的暴力管控,同時部分滿足大眾在分配上的平等需求。
從社會轉型的角度看,一個政權,如果發展以徵稅為主的抽取能力與以暴力控制為主的強制能力,而忽視分配、規範能力與對大眾的保護能力的發展,這種不均衡的國家能力建設會帶來廣泛的社會抗議。這次各地民眾和學生的抗議,一個理由就是悼念烏魯木齊火災中喪生的10條生命。
改革開放在意識形態上給中國帶來的一個結果,就是公民意識的重新復活。而歷史的樣本顯示,一個社會在向現代化變遷過程中,隨著公民權利意識的生成,以集體行動為主要形式的社會抗爭和社會運動早晚要出現。
它讓中國發生了六四學生的抗爭運動,以及隨後一波又一波的維權行動和群體抗爭,習想強行阻斷這個過程,重判了公民運動的維權者和其他反對力量,但是他不可能讓公民意識在民眾的頭腦裡消失。為什麼在11月底,民眾就不想繼續忍受?這裡關鍵的時間點在11月初,中國當局出台了清零的20條新政民進黨在執政八年的桃園和新竹市遭遇滑鐵盧, 在桃園,民進黨鄭運鵬得只得40.03%,敗給國民黨張善政。」 因為是瞞著家人來的,盧小姐不方便公開自己的全名。
民進黨沈慧虹只有35.68%,在新竹市被民眾黨高虹安打敗。在屏東,民進黨周春米同樣面臨國民黨蘇清泉的挑戰下險勝。
吳小姐說, 她認識的年輕朋友幾乎都投給黃珊珊。「跟老一輩不同,年輕人本來就沒那麼大的政黨慣性,他們是『誰對我好就去投票給誰』。
美國德州山姆休士頓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翁履中對《BBC中文》表示,「不是國民黨多好,而是民進黨多差」,這次選民對民進黨的「討厭感」很明顯,致「反綠」票增加。翁教授說, 這種「討厭感」首先來自於對內政的不滿,包括物價上漲丶經濟停滯丶房價等問題,民眾在生活上感受不到有變好,疫情也引發了不少爭議,成了前防疫指揮官陳時中的競選包袱。
」 在現場的首投族吳小姐是法律系學生,20歲的她來自中間選民家庭。他說與「深綠」的太太意見相左,自己很嚮往台灣政治能有新氣象。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 BBC News 台灣九合一選舉落幕,執政的民進黨僅在5縣市獲勝,創下建黨36年以來最差紀錄,在該黨傳統票倉年輕人和中間派選民表現尤差,為兩年後該黨的總統大選前景敲響警鐘。她說, 這次投給黃珊珊最的主要原因是「她不是藍的也不是綠的」,而且政見最扎實,是默默做實事的人。
儘管滿意蔡英文政府防疫的總體表現,「值得台灣人驕傲」, 但他不滿當局在疫情期間對中小企業的態度。」 自稱「天然獨」的他經歷過太陽花學運,非常關注社會議題。
他批評說,在解決貧富差距、改革薪資結構丶爭取勞工權益和居住公平方面,民進黨並不積極, 因為不動產造成的階級固化不但沒有打破,這些年來還越來越差。她說, 自己支持黃珊珊的主要原因就是反感民進黨。
經濟丶疫情助長「反綠」情緒? 「我之前兩次都投給蔡英文,現在非常後悔,」深綠家庭長大的盧小姐對《BBC中文》說。高雄人趙緯宥說, 選前打抗中牌,深綠會買帳,但年輕世代相對厭倦了。 |